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一、村名的來歷:
相傳在西漢末年,公元9-25年即王莽趕劉秀期間,在義和村的窯門前一帶和現在義和村地帶就已有人居住,當時在其周圍還有陽坡、西洼、猗稍泉等多個小山莊,因其他當地人豪爽俠義,固名為“義和”,所以當時在窯門前一帶居信的稱南義和村,在現在義和村居住的稱北義和村。現在,在義和村窯門前帶還能找到舊時的磚瓦殘垣,昔日風貌隱約顯。
當時,南義和村人多以郭姓為主,北義和村人以候、史兩姓為主,現在的韓、岳兩姓是在明朝中期嘉靖年間陸續由文水石永和河南湯陰縣陸續遷來,現在,義和村還有“候泉峪”史家峪等地名。
關于義和村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南義和村有一名郭萬山的大戶,家丁眾多,土地肥沃,有年春,三個月未見點滴雨,以農為主的莊稼戶天下種,百姓焦急萬分,求天禱地,數米下鍋,度日如年,郭萬山此時卻說,三年不下一滴雨,我家糧倉還有米,屯屯吃上干澇飯,永遠餓不死我郭萬山。俗話說,人怕欺客,活怕欺天,事也湊巧,就在當晚,郭家整個莊院被天各之火燃燒一空,殃及到南義和村的居民,在百般無奈之下,南義和村的人紛紛搬在了北義和村居住,雙村的人為了和平共處彰顯義莊,把北義和村就叫做現在的“義和村”一直沿用至今。
二、地理位置:
義和村位于距汾屯線西側1.7公里,位于王陶鄉政府北部6.5分時,東于益澤溝霎壤,南與王頭相隔,西與陽兒鳳相望,北于南坪相靠,戶數108戶,人口408人,男勞力120人,女勞力101人,現有七十歲老人32人,占地13平方公里,擁有耕地面積663.7畝,退耕還林面積463.9畝,村莊座北向南,呈梯形形狀,村東有一清朝年間修繕的古廟一座,現在廟里雕刻精致,圖案如生,因年久失修多處瓦礫殘落,村中央新建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文化廣場平坦,且接有各種健身器材,豐富了村民的文娛活動。辦公室后面緊靠一株百余年的參天楊樹,雖歷經滄桑,但依舊根深葉茂,仿佛像一把保護傘站立在那里,呵護著義和人民。
三、隸屬和體制沿革
在前清時期,義和村就隸屬沁源縣管轄,抗日戰爭時期,義和屬于沁源第五區所轄,一九五六至一九五七年隸屬于黃段鄉,一九五八年隸屬王陶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至今,義和村隸屬王陶鄉。
義和村在人民公社期間就下設四個生產小隊,分別是義和村第一小隊,第二小隊,陽坡第三小隊,西洼第四小隊。
四、民族姓氏
在西漢末年,郭、候、史等姓遷到此地居住,經長約兩千年的發展變遷,有韓、岳、王、孫、郝、孟、冀、朱、李、史、樊、高等姓氏陸續遷入居住,雖然姓氏較多,變動較大,但民族成分單一,均為漢族,并且有一套一致的禮儀章程和民族風情。
五、民俗民情
義和村風俗簡樸、道德文明向上,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越來越多的舊風陋習逐漸廢棄,解放前的父母包辦婚姻,遵循的“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等傳統徹底打破,新風尚下提倡自由戀愛,和諧生活。
舊時婦女在家庭、社會中沒有地位,被逼裹腳等習俗一去不復返,如今的婦女意選擔任干部,真正撐起了“半邊天”。
義和村歷史先人以農為主,勤勞耕作,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靠傳統的生產方式維持生計。他們以“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思想為家教宗旨,倡導子女起支禮,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傳統美德教育。
建國前,受傳統觀念影響,義和村多以四喜同堂,五世同堂為主,認為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最好,因此,村內院落以四合院,窯洞為主,家庭等觀念較深,正房、下房布局分明,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解放,且進一步深化,村民逐漸樹立起要想方便,一家一院,老人戶、兒女戶、三人戶、兩口家在村越來越多,隨著經濟突飛猛進,半農半副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濃,由于受到新時潮的影響,村民從事運輸業和第三產業的開發成效顯著,村民的年收入由建國前的180元變為現在的1.8萬元,整戶提交了100倍,隨之而來的是村貌煥然一新和民風的積極上進,隨著網絡的普及,村級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村級規劃越來越走向正規,村民民主得到進一步的保障和推進,村民參與政治的熱情越來越高漲,幅度進一步拓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背景下,在“中國夢”有力感召下一個由內向外美麗富饒,熱情誠懇的義和村展顯有世人面前。
六、歷史名人
義和村人杰地靈,從古至今人才輩出,歷史上勤勞智慧的義和村人有愛國思想和獨特的眼光,有創業思想和走出去的意識,不勝枚舉。有韓清漢原任青海省公安廳廳長。
韓忠杰原任泉州市人大副主任
岳光斌原任內蒙古商業廳處長
韓殿舉孝義武裝部置業后調原任孝義糧食局局長,在周圍沁源二年半時,在義和村等畔則上把千米之外的一名日軍隊長擊斃,曾榮獲過“神-”等光榮稱號。
韓永光原任介休縣委主任
岳光恒原任沁源縣縣委宣傳部長
王恩信原任縣農機局長、計委主任等職
孟政原任沁源縣政協辦副主席
韓保國原任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
郝金才原任花坡鄉-
韓國斌原任沁源縣工商聯副主任
現在在工作崗位上的還有:
韓再川任省第三建筑程公司經理
韓兔平任沁源縣沁新財務總監
史小寧任省郵電局紀檢科長
孟立任沁源縣法庭執行庭庭長
這些奮斗在不同崗位上的義和村人,精于業務,勤于奮斗,在名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受到一定好評。此外,在抗日戰爭時期及有許多義和村人前赴后繼,為祖國的解放和獨立拋頭顱灑熱血,先后有七人為國捐軀。他們是:
朱光明1924—1946年,在運城戰斗中犧牲
岳光印1925—1944年,在浮山戰斗中犧牲
岳超群1914—1945年,在古寨被日軍殺害
岳光應1924—1944年,在浮山戰斗中犧牲
王七小1919—1939年,失蹤
韓學功1920—1941年,在沁源王陶戰斗中犧牲
在地方被日軍殺害人員:
岳國泰1920—1942年,在沁源縣牛郎溝被日軍殺害。
七、歷任村干部及民間藝人
解放前義和村村干部名錄
韓清漢、韓殿忠、韓清煥、岳光堂、韓殿丁
解放后義和村村干部(支書)名錄
1949—1967年郝振明任支部書記
1967—1968年岳光太任支部書記
1969—1973年郝振明任支部書記
1974—1977年朱光標任支部書記
1978—1985年岳瑞義任支部書記
1986—1988年岳瑞功任支部書記
1989年張清漢任支部書記
1990年韓殿慶任支部書記
1991年李維民任支部書記
1992—1995年岳瑞功任支部書記
1996—1999年宋繼成任支部書記
2000—2004年王春生任支部書記
2005年岳瑞義任支部書記
2006年至今韓殿敏任支部書記
義和村支村兩委現任職名單:
韓殿敏任支部書記
岳春明任支部副書記
韓彩風任支委委員
岳林敏任村委主任
韓衛俊任村委副主任
張建梅任村委委員
義和村民間藝人:
孫學其,曾是義和村一名目不識丁的民間藝人,但他的快板書《大小不義》《韓湘子招親》等享譽方圓數百里。
楊桂花,曾是義和村剪紙、裁縫第一人,其剪出的紙有《富貴圖》《龍鳳呈祥》《十二生肖》《觀音送子》等是各家婚嫁的必備之品。
馬支寧,手工紡麻繩,在我縣也是一流的技藝在輕工系統手屈一指。
岳建中,書法大師,其作品曾秀入《中華書法大全》等國家級文書中。
暢雙弟,義和村面食藝人,其捏的而今像“吉祥如意”“蓮花佛手”等在方圓甚稱一絕。
張玉珍,其繡的鞋墊,十字繡及是如生,像“蟬蟬吹笙”“-抱磚”等深受大家的喜歡,曾義務獻軍,是擁軍模范。
義和村是名副其實的有識之村,文明之村,禮儀之村。義和村人正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奮發向上,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奮斗在各條線上。
全國與義和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