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中榆社縣蘭峪鄉拐則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140721203 | 身份證前6位:140721 |
長途區號:0354 | 郵政編碼:030600 |
隸屬政區:蘭峪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晉K | |
拐則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拐則村基本概況:
一、區域基本情況
拐則村位于榆社縣蘭峪鄉東南部,榆洪公路穿越而過、交通便利。該村有五條山脈向村子所在的地方延伸,呈現出“五龍爭珠”之勢,村前一條季節性的小河匯入南屯河,流向濁漳河。拐則村東與王家溝、連莊村相臨,西與大里道莊村相靠,南與武鄉縣接壤,北與合朝村相傍。拐則村村名的由來據說是原來村口有個拐,入村的路被山遮擋,一經過拐村落就呈現在眼前,村名就由此而得。
二、自然條件資源
拐則村位處太行山干石山區,依山傍水,座北向南,周圍群山環繞,以丘陵山地為主,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占地面積約9000余畝,耕地面積520畝,石厚土薄,海拔在1197米—1305米之間,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高,年平均氣溫低于8.8℃,年平均降水量低于563.5毫米。年無霜期平均158天。因氣候條件的限制,農業上以種植玉米、谷子、豆類為主,菜類以山藥蛋、白菜、西紅柿、茄子為主,均為一年一茬;養殖以養牛、馬、雞為主,牛馬主要是用來耕種莊稼,歷史上當地每年初春有牛馬交易-,一直延續至今。
三、歷史沿革資料
拐則村以張郭二姓為主。據張氏家譜記載,張光斗于乾隆26年由現郝北鎮臺曲村遷于拐則村安家落戶,是拐則村張氏家族的始祖,至今已有244年的歷史,共有十二世子孫在此繁衍生息。相傳張光斗六世子孫毓清公曾是前清秀才。在山川高竣、交通閉塞的榆社,張家可以說是書香門第、詩禮相傳,到民國二十幾年張家也還有張俊才、張升慶等通過應試取得學位。張秀才有六個兒子,其子孫按次序分為六門,現任省國土廳黨組書記、國土廳廳長、十屆省人大代表,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張懷文就是其三兒子的后代,也就是屬于張家三門。張家從三世上有一支遷到講堂,七世上有一支遷到鄰村大卜水頭與后寺溝,后又有一支遷到前千家峪。郭氏是從社城鎮磨石村移來的,至今已是六代子孫,現在村里還有王、趙、李三姓,王姓據說是因逃難從河南林縣遷來的,趙姓是建國以后因在縣鐵木業社工作而從河南林縣遷來,王姓是因婚姻而從武鄉遷來的,五姓村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和諧相處。
拐則村原有兩棵老槐樹,村中間一棵已于“文革”期間被砍伐,村西面一棵還存活著,據說這棵槐樹有三百余年,夠四人環抱,高約20米,主桿中空,但每年春夏枝繁葉茂,成為該村一道獨有的風景。相傳這棵槐樹很有靈性,三十年前曾有人求取治病的藥,藥到病除,治愈了村民的病痛,在當地村民中傳為佳話。
民國十七年拐則村興起了習武之風,老老少少在早晚均要練練拳腳,每年正月就組建武術隊在縣內外進行表演,該武術隊曾參加縣內組織的比賽,并連年奪冠,在當地很有名氣。直至今天,村民們還經常武拳弄棒,早晚練習,強身健體。
四、人口資料
現全村有人口197人,共58戶,70個勞動力;由于在外打工、孩子上學之故,在家常住人口36戶。
五、工、副業資料
有王利兵辦的瓦廠一座,屬民營企業,建于2008年,投資15萬元,現有10工人,已投產運營。另有副食小商店一個。
六、居住用地分布情況
現居民住房用地均無占用農田,全部在村莊范圍內選址。
七、集市貿易
八、綠化及環保狀況
在榆洪公路,村內街道兩邊,以及村民文化活動廣場周圍進行了綠化,植樹500株。2008年3月成立了環境清潔領導小組,配備了保潔員10名,衛生管理員1名,建立了相關衛生管理、保潔制度。由于村內沒有能對土壤、空氣和水造成污染的污染源,所以衛生及環保狀況較好。
九、公共建筑與用地情況
原學校小二樓今用作村委會所在地,占地約400平米;西面是剛建的村民文化活動廣場,占地約為1500平米,動用石料,土方構筑而成。
十、市政工程設施情況
村南有榆洪公路經過,村內街道均已用水泥硬化;只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好,道路坡度較立,只可通小型農用三輪車和拖拉機;飲水問題已經解決,村里打了兩眼深井,家家安上了自來水;全村通電;通訊方面已安裝了通訊塔,全村有25家裝上了電話,有的還通了手機;34家農戶開通了有線電視。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