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為古國名,春秋時屬楚,名郟邑。郟邑原是郟敖的封地,又是郟敖的埋葬地,因此以“郟”為名。戰國歸韓;秦始置縣,隸屬穎川郡;北魏太和十七年(493)改為龍山縣,屬順陽郡;隋開皇元年(581)改為汝南縣,開皇十八年(598)改為輔城縣,大業初(605)改為郟城縣。元大德八年(1304)復置郟縣,隸汝州;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改隸汝州直隸州;清代沿明制。
民國初,先后屬河陜汝道、豫西道、河洛道。民國16年(1927年)改隸豫西行政區;民國21年改隸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5月日軍占領郟縣;民國34年7月,河南人民抗日軍第六支隊收復禹郟交界地區,置禹郟縣,同年10月撤銷。解放初,先后屬豫陜鄂邊區第五專區、豫西區第五專區;1949年3月屬許昌專區;1986年3月歸平頂山市管轄。
1996年,郟縣面積737平方千米,人口約53.7萬人。轄6個鎮、8個鄉:城關鎮、長橋鎮、堂街鎮、冢頭鎮、安良鎮、薛店鎮、李口鄉、王集鄉、姚莊回族鄉、茨芭鄉、白廟鄉、廣闊天地鄉、黃道鄉、渣園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郟縣總人口533168人,其中:城關鎮52186人、冢頭鎮52893人、安良鎮52485人、堂街鎮43142人、薛店鎮60224人、長橋鎮46420人、王集鄉47414人、李口鄉24254人、姚莊回族鄉7714人、白廟鄉32133人、廣闊天地鄉14286人、渣園鄉32146人、茨芭鄉50871人、黃道鄉17000人。
2005年末,郟縣轄6個鎮、8個鄉:城關鎮、冢頭鎮、安良鎮、堂街鎮、薛店鎮、長橋鎮、王集鄉、姚莊回族鄉、李口鄉、茨芭鄉、廣闊天地鄉、黃道鄉、白廟鄉、渣園鄉。(共有374個行政村)
2007年,全縣總人口56.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2萬人。
2009年12月29日,河南省民政廳(豫民行批[2009]60號)批復:經省政府批準,同意郟縣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一、撤銷城關鎮,對其原轄行政區域實行城市管理體制。二、將王集鄉的四里營、大屯、八里營、寨子、辛莊、王家莊建制村,白廟鄉的魚池建制村劃歸城區。2010年3月,根據省、市政府批準,撤銷城關鎮,成立東城、龍山2個街道,原王集鄉的四里營、大屯、八里營、寨子、辛莊、王家莊6個行政村和原白廟鄉的魚池行政村劃入城區。東城街道管轄東關街、迎賓街、新華、朝陽社區、大屯、四里營、八里營、寨子、辛莊、王家莊、魚池等11個社區、行政村。辛莊村暫由王集鄉代管,東關街、迎賓街、新華、朝陽4社區暫由龍山街道代管。
2011年,李口鄉撤鄉設鎮。調整后,全縣轄2個街道、8個鎮、5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龍山街道、東城街道、冢頭鎮、安良鎮、堂街鎮、薛店鎮、長橋鎮、茨芭鎮、黃道鎮、李口鎮、王集鄉、姚莊回族鄉、白廟鄉、廣闊天地鄉、渣園鄉。縣政府駐龍山街道。